现在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数学教案 >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

时间:2025-03-14 阅读: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精选1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精选13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 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测量活动”这一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在教室里进行测量活动的一个情境。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课桌等物体来进一步感受体会小数的意义。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学生将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通过活动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这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以后学习有关小数的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学生通过近四年来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的测量方法,因此,本节课知识的认识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同学交流等方式来获取新知。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板书课题)。你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学生测量后汇报:

  小组1:长6分米,宽45厘米。

  小组2:长60厘米,宽45厘米。

  小组3:长6分米,宽4分米5厘米。

  ……

  (师板书记录)

  (二)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结果,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1:三个小组的结果各不相同。

  生2:不是结果不同,而是单位不同。

  生3:我同意他的意见,因为三个小组使用的单位不同,所以我们一眼看不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只有将他们的结果化成同一个单位才能看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

  师:这个同学的意见很好,同学们想一想长度单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还有哪些?

  生:米和千米

  师:请同学们用“米”为单位表示出课桌的长和宽。

  (小组内讨论活动)

  交流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宽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2:我们用厘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 .60米,宽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3:(提出质疑)课桌的长怎么一个是0.6米,一个是0.60米?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0.60米等于60厘米,也就是6分米;0.6米等于6分米0.60米和0.6米是相等的。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所以小数末尾的0一般可以省略不写,就像我们过去学习的0.50元和0.5元是相等的.。

  (三)巩固应用

  师: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出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然后把测量结果填入表格。(师每组发一张表格)

  (学生立刻投入到活动中去,气氛活跃)

  活动完毕,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纠正错误,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练习

  1.称质量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同学们掌握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现在同学们在小组内用天平称一下数学课本、文具盒的重量,并用“千克”表示出来。

  (生自由活动,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小组1:数学课本260克=0.26千克。

  文具盒180克=0.18千克

  师: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1:我

  (其他小组表示认同)

  2.猜体重。

  师:大家来猜一猜我的体重是多少?

  (生争先恐后的猜测)

  生1:50千克

  生2:55千克

  师:告诉你们吧,老师的体重是58千克300克,谁能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出来?

  生:300克=0.3千克,58千克+0.3千克=58.3千克。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出色。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生1:我觉得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很有意思,我学得很快乐。

  生2:我不但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知道了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生3:我知道了无论是长度单位还是质量单位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颇有感想:

  1.数学教学要充分联系实际。比如:“称质量、猜体重”等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拓展运用。

  2.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充分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

  3.教学环节设计比较紧凑,教师角色定位较为合理,我注意在很多中同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如0 .6和0.60是什么关系,由学生思考做出回答。

  六、案例点评

  在这节课中,教师注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

  1.关注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比如:在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过程,在教学中不必告诉学生单名数。复名数等词语。

  2.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经历知识发展和探索的全过程。

  3.在本节课中,教师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 2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第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小数的意义

  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小组交流

  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 3

  教学目标:

  ⒈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⒉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⒊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过程:

  ⒈想一想,忆一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测量活动)

  ⒉量一量

  ⑴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

  ⑵汇报结果。

  ⑶小组合作学习,怎样

  ⒊再量一量。

  ①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

  ②汇报结果。

  ⒋试一试

  媒体出示燕子

  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愿意回答吗?(愿意)

  我(燕子)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

  全班汇报:1千克500克=(1.5)千克

  113克=(0.113)千克

  小结: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能)

  ⒌激趣活动。

  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给予纠正。

  汇报:1米70厘米=(1.7)米

  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学生自行完成,同桌互批)

  ⒎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⒏布置作业,试一试1、2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 4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例子,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联想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学情分析】

  我所抽班级学生有73人。这班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使用北大(版)教材,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列出小数乘法算式以及得出结果,学生不会有任何困难,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联想到整数乘法的意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小数乘法的意义。所以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利用小数加法的复习题,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数的意义:0.2 0.05 (学生口答)

  2、小数加法:0.6+0.6 0.8+0.8 0.2+0.2+0.2 0.4+0.4+0.4 0.1+0.1+0.1+0.1+0.1

  (1)学生口算

  (2)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

  (3)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3、揭示新课:

  (1)0.2+0.2+0.2,用乘法怎样表示?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这样想的?0.2×3表示什么意思?

  (2)0.6+0.6,用乘法可以怎样写?0.6×2表示什么意思?

  (3)剩下的几道怎样用乘法表示?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这些乘法算式与我们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是小数乘法)

  4、归纳意义:

  小数乘整数表示什么呢?

  二.探究算法

  1、请大家想办法算出0.2×3的积。

  (1)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2)同桌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A.连加法:0.2+0.2+0.2=0.6

  b.联想、转化:0.2元=2角 2角×3=6角=0.6元

  c.画图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要画3个0.2?

  d.推算:因为2×3=6,所以0.2×3=0.6

  e.还有不同的吗?(略)

  2、小结:只要适合自己,就是的!

  三.巩固拓展

  1、填一填

  0.8+0.8+0.8=( )×( )=( )

  0.3+0.3+0.3+0.3+0.3=( )×( )=( )

  0.1+0.1+0.1+0.1+0.1+...=( )×( )=( )(10个0.1)

  1.2×2=( )+( )=( )

  ( )×( )=( )+( )+( )+( )+( )(可以怎样填?你发现了什么?)

  2、算一算

  2×0.4 0.3×0 3×1.1 9×0.8 0.6×4 5×0.2 0.7×1

  3、文具店里的数学问题:

  (1)买4块橡皮多少元?

  (2)买3支铅笔多少元?

  (3)买2把尺子多少元?

  (4)任选一种文具,你还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吗?

  四.阅读质疑

  (1)阅读教材38~39,把书中内容补充完整。

  (2)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五.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 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小数的面积模型,探索简单的小数的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探索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个关系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法计算。

  教学重点:

  明确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学情简析与常见问题:

  学生在学习“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之前,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了相关的算理,这为学习该内容奠定了基础。但小数乘小数,学生也能理解其算理,但计算出结果后,小数点的位数应放在哪个位置上合适,是学生常拿不准的问题,也是该课应该重点关注的。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目标课件页码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

  0.86×10

  3.5÷100

  你会计算上面的'算式吗?能说说理由吗?

  2、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小数的乘法。学生回顾知识后回答。

  0.86×10就是把0.8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3.5÷100就是把3.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复习激活原有认?

  二、自主探索

  1、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情境图。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由已知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根据以上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吗?

  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你能告诉我求面积需要注意什么吗?

  请分别求出图中各部分的面积。

  2、汇报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

  30×20=600

  3×2=6

  0.3×0.2=0.06

  师生总结积和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观察思考后回答:街心广场长30米,宽20米。

  中心花坛长3米,宽2米

  广场上的地砖长0.3米,宽0.2米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顾反思。

  学生独立计算。

  首先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全班同学分享。

  观察乘数和积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厘清小数乘小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离不开小数乘法。

  三、课末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学生总结回顾形成知识体系。巩固教学重点。

  板书设计:

  街心广场

  30×20=600

  3×2=6

  0.3×0.2=0.06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数扩大1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另一个数也扩大1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积就扩大10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0)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练一练的第1————4题

  选做:练一练的第5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四、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 7

  教学目标:

  1、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能比较数的大小。

  2、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培养同学们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较大数据单位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师:让大家通过网络收集一些数据,在这些数据中,有的数据后面有“万”,有的“亿”,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2、出示中国地图。

  3、提问:我国的陆地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9600000平方千米。

  4、师: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请说一说。

  出示四个数据

  (1)黑龙江省土地面积约450000平方千米。

  (2)江苏省土地面积约是100000平方千米。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1660000平方千米。

  (4)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20000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

  二、结合实际背景,体会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1、师:大家在读写这些数的时候,有些什么感受?

  2、再比较分析一下课前我们收集的资料上的数据的特点,如果为了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么进行改写。

  三、探究改写方法。

  1、师:你知道这些数据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吗?

  它们是以“一”为单位,一般以“一”为单位是不写计数单位的,怎么把这些单位是“一”的数进行改写呢?

  2、分小组讨论,探究改写方法。

  3、观察这些数据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9600000=960万;450000=45万

  1660000=166万;100000=10万

  1220000=122万;10000000000=100亿

  300000000=3亿

  师:为什么同样的数据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四、比较大小。

  1、让学生思考一下,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是怎么比较的,并在小组内交流。

  2、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和语言表达出来,并集体交流。

  五、试一试。

  1、读出下面各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在排列大小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排列的方法。

  2、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3、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六、练一练。

  1、开发大西部。

  练习本题时,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数据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2、海洋资源。

  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3、把下图中的点按数的大小从小到大连接起来。

  对于不同的数据比较,学生可以先统一写法,再比较;也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

  9600000=960万;450000=45万

  1660000=166万;100000=10万

  1220000=122万;10000000000=100亿

  300000000=3亿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 8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重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

  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出示天平)

  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你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

  (两边的质量相等。5=5)

  2.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再放2克砝码,右侧也加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

  怎样用算式表示。(5+2=5+2)

  3.分别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动手实验,列算式

  4.左侧的砝码重X克,右侧放10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知道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

  5.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X=10)

  6.如果左侧再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右侧也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7.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8.你们再推想一下如果天平都减去相同质量,天平会怎样。先看书,再动手验证你的想法。

  9.通过刚才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交流。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活动二:解释运用:解方程

  1.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

  (1)什么是未知数?

  (2)根据刚才我们的游戏,你会求X?

  方程两边都减去8

  X+8-8=10-8

  X=2

  (3)怎样检验?

  2.试一试:求未知数X

  理解题意,解方程

  活动三:建立模型。

  1.看书: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2.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能成立吗?你怎样验证?

  3.解释运用:解方程

  (1)饼400克,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怎样列方程?

  4X=400

  (3)怎样解方程?

  4.试一试:解方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 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混合加减运算。

  4、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2、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混合加减运算。

  3、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

  1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第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书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

  1、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2、小组交流

  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5、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运用拓展

  1、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1,请你表示0.01可以吗?小组讨在此处键入公式。论一下,你打算怎么样表示?为什么?

  1、阅读书上P2的生活中的小数。

  2、学生试着解释这些小数的意义。

  3、一同探究小数意义。从长度单位“米”来研究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用1米的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有诸多不便。有时不足1米,因此我们可以把1米怎么样?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 10

  教学目标:

  1、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

  2、列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重难点)

  教学过程:

  1、竖式计算39×12(复习、小结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

  2、卫星运行动画导入

  3、板书课题

  4、明确教学目标

  5、提问1:东方红1号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钟,则卫星绕地球运行2圈需

  要多长时间?(复习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

  提问2:东方红1号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钟,则卫星绕地球运行21圈需

  要多长时间?(提出三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完成导学案问题1(估算)

  6、学生自学课本第30页内容,完成导学案的问题2,要求

  (1)时间:5分钟;

  (2)学生自己自学,独立完成;

  7、分析、解答问题2,注意小结;重点在问题2.

  提问3:通过竖式计算114×21,归纳一下“三位数如何乘以两位数”(重点与难点)

  8、游戏(把课本第31页第3题练习以游戏的.形式呈现)

  9、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0、分层作业

  [1](必做题)课本第31页第1、2题;

  [2](选做题)请你利用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 11

  教学内容:教材第4l页实践活动"男、女生的脉搏"。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收集数据和统计,学会根据实际问题求简单的平均数。

  2、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从中体会统计的过程和作用。

  教学难点:学生自测脉搏。

  教具准备:秒表一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我们已经学习了求平均数的问题。谁来说一说怎样求几个数的平均数?

  2、出示:下面是第一组男、女学生的数学成绩,比较男、女生的平均成绩,看谁高?

  男生:95、80、90、85、95。

  女生:100、80、85、95。

  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提问:求男生的平均成绩为什么除以5,求女生的平均成绩为什么除以4?

  二、提出问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和求平均数。你能知道我们班里男生和女生的脉搏,谁跳得快些吗?哪位同学大胆猜测一下,男生的脉搏跳得快还是女生的脉搏跳得快?你猜测时是怎样想的?

  2.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现在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决?(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分组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每人1分钟脉搏次数,填入课本中的表里。

  2.组织学生分组活动,由教师计时,组长主持每人测脉搏并填在表里,再让学生求自己小组里男生、女生平均1分钟脉搏跳多少次,并在组内交流比较男、女生脉搏跳动次数,看谁跳得快些。

  交流汇报。

  3.各组汇报男、女生人数和男、女生脉搏跳动总次数,要求学生自己求班内男生和女生脉搏跳动的平均次数。

  4.请大家比较一下,你发现结论怎样?前面的猜测对吗?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说课材料:

  说内容:

  《男、女生的'脉搏》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苏教版)第41页的内容。

  说教学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①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收集数据和统计,学会根据实际问题求简单的平均数。②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从中体会统计的过程和作用。难点是学生自测脉搏。

  说教具准备:

  本节课的教具主要是秒表一只,用于计时;小黑板2块,用于复习旧知和布置作业。

  说教学思路:

  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求平均数的复习,采用提问练习的方式,进一步熟悉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下面比较男、女生的脉搏作好准备。然后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分组活动,自主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最后是课堂总结和作业。

  说教法和学法:

  组织实践活动,首先要提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让学生讨论怎样解决问题,得出具体方法。然后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收集几次数据,求出男、女生脉搏的平均数各是多少,并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得出男、女生脉搏谁跳得快的结论。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 12

  一、教育目标:

  1、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师生氛围。

  2、通过师生交流和讨论,明确数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方法,明确怎样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3、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

  4、明确数学学习的各项要求。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明确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数学学习的方法

  1、首先在黑板上写上了“数学”两个字,介绍了自己姓“申”,“你知道老师的姓几划吗?” “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数出来的)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数数,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离不开数数的。

  2、 “请你猜猜沈老师大概几岁?” “你为什么猜我35岁的?”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观察(板书:观察),在数学学习中,观察是一种常用的并且是相当重要的方法。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3、“你为什么猜我28岁的?”学生一脸自信说:“老师比我妈妈要年轻,所以猜28岁。”这位同学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比较(板书:比较),在数学学习中比较也是数学学习常用的方法。

  4、“你为什么猜我30岁的'?”学生解释着:“我知道沈老师的儿子读幼儿园,所以猜30岁。”请问:这位同学用到了数学学习中的哪种方法?用到了类推,从沈申老师儿子的年龄推测出老师的年龄,也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方法,并告诉学生我的实际年龄,并表扬了那些猜得比较准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自己的想法,是肯定能够学好数学的。

  5、总结:看来数学跟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学好数学。

  (二)讲故事,让学生知道态度决定自己的未来

  讲故事《木匠的房子》。

  一个上了年纪的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雇主,他不想再盖房子了,想和他的老伴过一种更加悠闲的生活。他虽然还留恋那份优厚的报酬,但他该退休了。雇主看到他的好工人要退休了,感到非常惋惜,就问他能不能再建一栋房子,就算是给他个人帮忙。木匠答应了。可是木匠的心思已经不在干活上,他不仅手艺退步,而且还偷工减料。木匠完工了。雇主来了,拍拍木匠的肩膀,诚恳地对他说:房子送给你了,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木匠感到十分震惊,太丢人了……要是他知道他是在为自己盖房子,他干活的方式就完全不同了。

  你就是那个木匠。你每天钉一枚钉子,放一块木板,垒一面墙,但往往没有竭尽全力。终于,你吃惊的发现,你将不得不住在自己建的房子里。

  如果可以重来……

  但你无法回头。

  人生就是一项自己做的工程,我们今天做事的态度,决定了明天住的房子。

  听后,让学生说说想法,明白什么?老师为什么讲这样一个故事?

  我想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希望小故事比说教有力量有效果。

  (三)重温数学课堂听说读写的要求。

  一、听的要求

  1、听讲时身体坐正,双手抱胸,双脚放平,注意力集中,不随便交谈、打闹、下位,不做小动作,不伸懒腰,不做与上课内容无关的动作。(训练坐姿)

  2、珍惜课堂每一分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质疑,不但学懂学会,还要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做到会学。我们是中年级的高段学生,应有选择地做好听课笔记,写在书本上,以提高学习效率。

  3、听同学发言或提问时,做到不观望、不插嘴、不嘲笑。当听到见解、观点一致时,自然地表示认可或赞许;当听到不同意见时,待同学发言结束后,再提出建议或进行补充,“我补充……的意见”,不允许插话、抢嘴,随意地打断同学发言。

  二、说的要求

  1、课堂上回答提问与提出问题规范地举起右手示意,不能站着举手或是边举手边喊,经教师允许后起立站直回答,如果不知道怎样回答,应礼貌地如实告诉老师:“对不起,我不懂(我没想好)。”发言完毕,经老师同意后轻轻坐下。

  2、答题或提问态度严肃认真,立姿自然得体,讲普通话,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答题形式讲究规范,用上“我认为……”、“我发现……”、“我补充……的意见”等说话形式,做到说话完整,条理清楚,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三、读的要求

  读题,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四、写的要求

  1、在课堂上做作业时应该听清要求,明确格式,不擅自离开座位或窃窃私语,保持教室的安静。

  2、作业格式规范、行款整齐,独立、按时完成。

  3、作业若有差错,需要更改之处,不可乱涂乱改,只须在错误部分划两条斜线或直线,删去即可,再在规定区域订正。

  4、作业姿势要端正,左手按住作业本或是平放桌上,右手离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自觉保护视力。

  5、作业本要妥善保管,不能乱扔、乱写、乱画与撕毁,保持作业本的卫生与整洁。

  五、合作学习的要求

  1、围绕主题人人参与小组讨论,主动有序地发表个人意见,认真听取他人发言,待同学讲完后再补充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2、在班里发表小组意见时,用上“我们认为、我们觉得”等说话形式,尊重合作学习的劳动成果。

  3、评优奖励

  ①课堂作业评比

  ②家庭作业评比

  ③课前预习评比

  ④口算比赛评比

  ⑤笔算比赛评比

  六、课本、本子、铅笔的使用与保管

  1、课本要包上书皮,并在课本的封面的最上端写上名字。

  2、本子:准备一个数学练习本和一个课堂作业本。

  3、铅笔:每天至少带两根削好的,用完之后要放在笔盒里。

  4、每节上课之前,要把下节要上课所需要的学习用品准备好。

  教师小结:

  老师相信:在新的学期里,同学们都能快乐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 1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有学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学习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

  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

  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设计思路:

  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习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习:

  (1)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0度140度

  (2)在点和射线上分别画出70度、120度角: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

  (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画150度角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